欢迎来到榆林市工商业联合会(榆林市总商会)官网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>服务之窗 >> 文件汇编
服务之窗

促进我省经济企稳回升须采取五大举措

2015-07-22 15:28:43.0 来源:陕西日报 作者:雷和平 张宏亮 贾玉峰 访问:604
打印 【字体:

今年上半年,随着经济增长放缓,为实现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”的经济增长目标,我省信贷投放重点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,并加大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。同时,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,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在逐步完善,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不断增强。总体上看,金融运行总体稳健,但利差收窄、资产质量下滑等因素客观上增大了金融运行压力。
    统计显示,今年前5个月,全省经济运行企稳并小幅回升,工业、投资、消费增速均有小幅回升,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,但工业回升基础仍不稳固,仍面临产销衔接不畅、用工成本上升等制约。经济增长呈现企稳迹象,但仍处于“U”形底部,仍需不断增大经济增长动力。
    金融运行总体稳健,呈现“贷快存慢”格局 
    今年上半年,我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,存款低速增长,贷款增长加快。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金融风险的不断暴露,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下降和不良资产的压力增大,金融运行整体压力加大。 
    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全省贷款快速增长、存款低位运行的格局会影响贷款快速增长的持续性。今年6月末,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705.66亿元,同比增长7.51%,比年初增加2287.38亿元,同比少增545.25亿元。存款增速持续低位的主要原因是股市、互联网金融等分流所致。 
    据2015年二季度我省城镇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,居民的投资倾向显著提高,选择“更多地投资”的居民占46.0%,较上季上升8.1个百分点。选择“更多地储蓄存款”的居民占34.8%,较上季下降6.8个百分点。而同期的贷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6月末,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65.91亿元,同比增长16.18%,较年初增加1818.54亿元,同比多增288.22亿元。存款分流与贷款快速增长导致金融机构贷存比不断上升,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存比为67.30%,较上年同期提高4.26个百分点,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在业务管理上采取“以存定贷”的方式确定分支机构的信贷额度,由于存款增长放缓而直接缩减了部分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。
    当前金融运行的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: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更趋审慎,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有可能加大。随着经济下行,金融风险会逐步暴露,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向下迁移的压力增大。特别是部分地区可能更为突出,不良贷款的反弹强化了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要求,增大了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。据调查,受不良资产率较高的影响,多家商业银行将某些地区的贷款权限上收到省级,这必然导致这些地区的企业贷款获批难度加大。 
    另外,在利率市场化有序推进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以及利差总体不断收窄等背景下,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将受到较大影响。一方面,银行负债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。随着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1.5倍,我省多家金融机构存款挂牌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.3倍,加上存款结构中定期存款占比提升,银行负债成本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。另一方面,在稳增长政策导向下,基建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信贷需求较为旺盛,但这些大型优质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广,贷款利率要求下浮压得较低。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承压导致商业银行利差不断收窄,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。 
    促进经济企稳回升须采取五大举措 
    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,分析人士认为,当前要进一步促进陕西经济企稳回升,须采取五大举措: 
    一是探索新型的投融资模式,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,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加快推进PPP项目实施,明确项目主体,尽快形成PPP项目融资的标准模式,为银行投放贷款提供承贷主体,并为探索PPP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。 
    二是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,提升金融支持效果,实现经济平稳增长。充分发挥金融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持作用,优先保障全省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,加大对重点企业的信贷投放,通过拉动投资和稳定重点企业实现经济稳步增长。 
    三是推动融资方式和产业发展的融合,形成围绕产业周期发展的融资模式。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经济结构优化,形成“产业发展基金+信贷支持+直接融资”的融资组合模式,为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金融支持,提升金融对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引领效果。 
    四是把握好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平衡点,形成逆周期监管的风险控制模式。建议在经济下行期适度放宽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,重点加大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控制,以适度风险换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。 
    五是积极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在陕西的实施,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和启动国际化合作项目,形成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。建议加快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平台建设,并依托这一平台带动国际化合作项目的实施,并推动全省工程建设、采矿等富余产能的跨区域转移。